道教法术与民间巫术有何区别?
1、民间的巫术,所召请的神灵往往随意性很大。而且各个地域所奉之神往往有异。
《史记·封禅书》中记武帝“尤重鬼神之祀”,各方士投其所好,各上祠神方,所以由官方出面立有许多神祠、这些神祠受到重视程度各有不同,计有皇帝亲祠、太祝领祠或由方士主持等。“待遇”不同,但各神之间并无主次座位的排列。特别是方士所兴祠,“各自主,其人终则已”。他们所上祠,实际上是将各地巫师所祀之神奉给皇帝,如齐人劝上泰山封禅、越巫立“越祝祠”之类,各地之神本来不相统属,闹到皇帝那儿也没有能够排定座次,甚至没有想到给他们排座次。
2、道教作为人为宗教,有自己的主神。黄巾祀中黄太乙,想来张角一派以此为主要神灵。天师道的最高神为太上老君,这是沿袭了《太平经》称“太上”的说法的,又崇拜三官,且又称有“千二百官(神)”可供役使。查《正一法文天官章品》,那些神将官的名称随意性很大,基本上是施何术召何神,神的名称是从生活所碰到问题中推衍出来的。比如“万里君,将官一百二十人,治九纪室,主将帅正一远行,令无获难祸害,道里四通,千里外营护”云云,即从“远行”寻出“万里君”之名。
这种情况,表现出其神将源自民间巫术的痕迹,但所有的神灵,又是在“太上老君”,即道的支配之下,表现了道教的神毕竟与巫术中神灵散漫不相统属不同。魏晋以降,道教的神谱一再演变,形成从三清为主神的谱系,与巫教的差别就更显著了。
3、民间的巫术,一般没有什么理论,巫师的活动,最多有一些神话传说作为“依据”,真正支配着他们的,是万物有灵人鬼交感之类的朦胧的观念。
4、道教则尽力对其神灵、法术、教团组织的办法作出理论的论证。
这一点,《太平经》已开其端。此书虽多“巫觋杂语”,但毕竟与一般巫书不同,而是用神学化了的黄老的宇宙观作为指导的。迨及祖天师一派,更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
比如神灵,巫术是只论某神之灵,但不大关心其何以会灵的。《太平经》则不同,它推出一个“无形委气神人”;并且告诉人们;他的神通乃来自“与元气合形并力”。在黄老宇宙观中,元气是推动宇宙化生的伟大力量,《太平经》的这种论证已经达到了哲学思维的高度。
《老子想尔注》又进一步将老子看成道的化生。认为“道者,一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道是最根本的,太上老君自然也便是最高的神了。
总而言之,可以说巫风俗是道教的沃土,巫术是道术的直接前身。从巫道、鬼道中脱胎而出的道教是巫文化的升华。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理解道教的来历与特征。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