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术的历史发展(唐代、宋代、清代、现代)
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纵向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横摄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之中,它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精髓。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自上古到唐代和合神出现之前,和合观念不断发展。先秦诸子百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了对“和”“合”的理解,逐渐形成“和合”观;再由后世历代士大夫的倡导,并由佛徒、道徒的阐述和信奉,“和合”观不断发展,逐渐向平民扩展,深入到普通百姓中。
第二阶段,时间从初唐到宋,万回被推为和合神。和合观念由上层向民众渗透之后,民众为了寻找心灵偶像,演变成对和合神的信仰、崇拜。于是,从诸子百家理论层面的解说,发展到心灵寄托偶像——和合神出现,相传日行万里的万回被推上神坛,成为和合神。
第三阶段,时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寒山拾得被敕封为“和合二圣”。
宋代对万回的尊崇信奉相对盛行,到明代逐渐绝祀。因为新的和合神祀已经出现,即生活于儒道释三教和合圆融之天台山的寒山、拾得。
天台山特有的地域风貌、神山秀水、乡土人情,三谛圆融、三教同生共进的文化氛围,为寒山、拾得的生存与和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寒山子的生平、身世、里籍等无考,给后世骚人墨客提供想象空间,其艺术形象经历了由寒山拾得并称到文殊普贤显圣,最终演变成“和合二圣”。由下而上,底层民众的和合信仰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雍正皇帝御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圣”正式进入受人尊崇的神祇行列,是数千年漫长的时光洗礼和文化积淀的结果。寒山、拾得成为民众的偶像,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
第四阶段,清雍正十一年(1733)之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和合观念进一步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并向世界输出。
雍正皇帝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之后,寒山拾得对后世的影响即和合文化在民间民俗文化中的传播演化和扩展。和合形象从寒山拾得“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的疯僧,演变成为充满喜庆的胖娃娃,其形象深受民众喜爱,在民间文艺中普遍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和合二圣诗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
第五阶段,寒山拾得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合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提出了和合学系统理论,并出版了和合学系列丛书,如《和合哲学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成立了“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新世纪初,天台山举行“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深入开展和合文化研究。新的历史时期,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和合、人与人和合、人与社会和合、人的身心和合诸方面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
和合观念经由历代有识之士的倡导,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好体现。因而,宣传和合理念,倡导和合精神,对促进生态文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